小溪很美,却将窝棚溪村和外面的世界隔开。村民去镇上、县里办事,村里130多个孩子上学,要么涉水过溪,要么就得“钻荆棘爬山过岭”远远地绕路出去。 枯水季节还好,小溪变浅滩,打个赤脚就能趟过。到了丰水季节,溪水上涨,水面最宽处有100多米,只能靠摆渡。沅陵是水乡,雨水多、汛期长,遇上大雨暴雨,小溪摆渡很不安全。乡亲们出行成了老大难。 今年5月,在镇上中学读初三的杜欣媛在作文《溪边住着希望》中写下了自己放学归家的艰难,“雨从天空倾倒下来,路上水流如柱”“溪水咆哮起来”“不愿意再钻荆棘爬山过岭回家”…… 作文还记录了一对贫困父子享受扶贫政策住上了保障房,并在政府帮助下开上了“扶贫船”有了稳定收入的故事。正是这个叫田军的年轻摆渡人在大雨中摆渡,帮助杜欣媛安然回了家。回想自己也曾享受过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杜欣媛内心十分温暖。 文章讲述的困难也引起了当地政府和驻村扶贫单位沅陵县委统战部的高度关注。当地千方百计筹措了300多万元资金,历时半年多建成了通溪桥。 10月28日,过溪桥正式建成通车。那天,乡亲们载歌载舞,很多老人禁不住流泪。“盼了几十年,终于通了桥!” “有点不敢相信,特别特别开心。”已经到沅陵县城就读高一的杜欣媛前两天和在浙江打工的爸爸通电话,才知道老家的桥修通了。她告诉湘伴君,写那篇作文,是参加学校一个征文比赛。老师告诉她文章在网上火了,她也没在意。“写的就是一些平常的感受,没想到起了这么大的作用。” 杜欣媛说,以前从镇上中学回家,要先坐班车到明溪口,再走半小时路到小溪口,遇到天气恶劣,过不了溪,就得钻山岭,“特别狼狈,也很害怕”,兜兜转转2个多小时才能到家。桥通了,村里的小伙伴以后上学就方便了,再不用因为发大水过不了溪耽误上学。 桥一通,脱贫致富路也就通了。窝棚溪村党支部书记田学猛说,窝棚溪是有名的“核桃村”,以前运输难,全靠肩扛马驼,如今桥通了,车能进了,满山遍野的山核桃就能运出去了。 贫困户余兰英在村里的核桃加工厂打工,月均工资3000多元。她乐呵呵说:“桥通了,核桃更好卖了,不再捧着‘金娃娃’活守穷。” 如今,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劲头更足了。到今年底,窝棚溪村52户贫困户将如期脱贫,窝棚溪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我收拾好桌子上的书,把它们一股脑儿的塞进书包。哎,恼人的天!周五,得钻荆棘回家了!我一脚踏出教室,一阵风就猛地朝我扑过来将我的刘海全吹到了脑后。天空黑得没有一丝白云,纸片在天空乱飞。出了校园,唰——,雨从天空倾倒下来,路上水流如柱。 下了公交车,我独自一人行走在乡间的公路上,大风险些将我手中的雨伞吹翻,无事瞎忙的小轿车疾驰而过,水花乱溅,我的裤脚溅湿了。脚下的溪水一点一点的变黄,我的心中不免焦急起来。 该怎么过溪回家呢?我踩着雨点匆匆走着,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个人——那个“神经病”,我感觉我的救星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