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持续扩大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4-12-20

  东南亚电动汽车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期。图为老挝首都万象的一家电动汽车4S店前,一辆中国品牌电动出租车在充电。本报记者 杨 一摄

  德国巴登—符滕堡州太阳能和氢能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近4200万辆,比上一年增长约50%。其中,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约为234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据德国Statista数据平台统计,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营收有望达到7862亿美元,并将在2024—2029年间保持稳定的年复合增长率6.63%。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全球环保低碳理念越发深入人心,电动汽车领域技术快速迭代创新,预计2024年全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根据这份最新报告,2023年全球共注册1480万辆电动汽车。其中,中国以超过900万辆电动汽车的注册量明显领先。欧盟以250万辆新注册电动汽车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美国以150万辆电动汽车位居第三。

  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报告表明,从2019年到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506%。据国际能源署此前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达17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5以上。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将增至1000万辆左右,约占中国国内汽车销量的45%;在欧洲和美国,电动汽车销量占比预计分别约为1/4和1/9。

  2024年麦肯锡针对欧洲消费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尚未购买电动汽车的购车者中,38%的人表示他们的下一辆汽车将是电动汽车。彭博社的市场分析报告认为,新兴市场的电动汽车需求正在加速增长,将成为2024年电动汽车销售的重要市场,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商用电动汽车全年销量可能出现激增。

  标普全球公司发布的报告认为,全球汽车行业正加速电动化转型。未来电动汽车销售增量可观,市场前景广阔。到2030年,新售出的乘用车中电动汽车占比将超过1/4。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篇文章表示,随着电池续航、汽车成本、充电基础设施等问题不断优化解决,全球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迸发。在各国激励措施出台、产业技术迭代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消费者偏好改变等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正加速扩大。

  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报告认为,随着市场竞争和规模化生产促成电动汽车价格逐步下降,电动汽车需求预计会呈现指数级增长。电动汽车是各国正大力推广的一项重要减排措施。电池技术、充电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动汽车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变革性技术的融合,将持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显示,确保公共充电设施的可用性与电动汽车的销售保持同步,对于稳步扩大电动汽车市场至关重要。与2022年相比,2023年全球安装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了40%,快速充电桩的增长速度更快。为了实现各国政府承诺的电动汽车部署目标,预计到2035年充电网络还需要增长6倍。

  国际能源署预计,未来10年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电动汽车需求激增将重塑全球汽车业,并显着降低道路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量。相关研究显示,汽车产业连接上下游众多产业链条,在绿色转型、低碳发展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2023年,电动汽车的使用为全球减少了超过2.2亿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而2022年这一数字为8000万吨。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篇文章表示,随着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观念改变和新技术进步,全球汽车市场正在经历重要转变,其中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转型进程中表现突出。未来,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快速增长,分别为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产量占全球电动汽车产量的一半以上。

  据德国《商报》报道,电池和充电技术已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研发重点,而中国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拥有大量充电技术专利,在专利申请方面的“数量和专有技术令人印象深刻”。中国汽车制造商、供应商、大学和初创企业组成的密集网络在充电技术专利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促使德国制造商持续在中国开展合作。宝马、奥迪、大众等车企正通过寻找中国供应商、与中国电动汽车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共同研发新型电动汽车等方式开展合作。

  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需要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当前产能远不能满足全球市场需求。泰国电动汽车协会副会长素罗·桑尼表示,全球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中国作为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者,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与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可以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受益。”素罗说。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沉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12月12日,《科学》发布编辑团队评选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包括长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针剂等10项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沉延安课题组通过硫同位素分析,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同时还对欧洲文物、古建筑和雕像表层黑色硫酸盐壳的形成作出了新解释。

  11月15日晚11时13分,随着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我国首次将果蝇送上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2024年11月25日,农业农村部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若干措施》,为东北地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受动物大脑处理信息方式的启发,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团队基于尖峰神经网络开发出一种新型导航系统,有助构建出更智能的机器人。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