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特殊的“母女合照”,站着的少女是国军中将张灵甫的女儿张芳云,一旁坐在凳子上的端庄女子是张灵甫的原配邢凤英。 这张照片拍摄于1956年的陕西西安,张芳云刚刚升上初中,她们便手挽着手来到照相馆,合影留念。 为什么要在“母女合照”上打引号呢?因为张芳云并不是邢凤英的亲生女儿,而是张灵甫的二夫人吴海兰的孩子。1935年发生了一件事,这个可怜的孩子一朝成了孤儿,邢凤英便认她为女儿,对她视若己出。 他先是带部队前往川甘边境陇南碧口驻防,随即又被调到川北一带。到了1935年,他们正面对上了红四方面军,战斗十分激烈,张灵甫所在的旅伤亡惨重,有一整个团被歼灭。 就这样打打停停,红军最终还是走完长征路抵达陕北,而国军也开始策划新一轮针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在上级指令下,张灵甫很快率部队对红军展开追击,他们追在红一方面军后方,一路到了甘肃岷县。在一场遭遇战中,张灵甫正骑在战马上,一颗子弹突然擦过马腿。受了惊吓的马一下抬起前蹄,张灵甫重重摔到地上。 这一下摔伤了腿,张灵甫被送去西安治伤——张灵甫当时是胡宗南的部下,而胡宗南部就驻扎在西安——指挥权则被移交给副团长。 因为有很多国军官兵在此驻扎的缘故,他们的家眷也基本都来到了西安居住,张灵甫的二夫人吴海兰也是其中一员。 这虽然受了伤,但能和老婆孩子团聚了,也不算坏事吧?张灵甫一开始可能也是这么想的,直到之后某天,他的一个同事神秘兮兮地把他拉到角落,悄悄说出了一番话。 那天,他们刚开完一场小型会议,别的国军军官都稀稀拉拉地走出会议室,张灵甫因为腿伤落在了后面。 这时,一个军官突然小声叫住他,说有件大事要和他说。那是另一名团长,张灵甫之前和他只是点头之交,一时间也想不出来对方有什么“大事”想说。 张灵甫的脸色变了变,可等这位团长仔细去看时,他又似乎是完全冷静的。他面无表情地看了那团长一眼,转身走了。 虽然面上没有任何波动,张灵甫显然还是无法接受这件事。这对哪个男人来说不是奇耻大辱呢?回去的路上,张灵甫心中一直盘算着什么,最后终于下定决心。 没过几天,张灵甫向胡宗南请了几天的小长假。当时春节临近,请假也没什么奇怪的,胡宗南并不怀疑什么。令人有些好奇的是,张灵甫还申请带一支手枪回家。 不过对当时的国军军官而言,随身带枪也并不少见,就算过节也不例外,胡宗南就没多想。张灵甫带着吴海兰和孩子回了老家鄠县,说是回来探亲的。 吴海兰怀中抱着孩子,望着夜空,心中有些雀跃。虽然丈夫近来不知为何越发沉闷和粗暴,但军官每天要操心的事本来就多,也许是碰上什么棘手的事了吧。她没有被丈夫的态度影响到过节的兴奋,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察觉。 吴海兰拿了镰刀,就开始往庭院走,张灵甫慢慢跟在她身后。她进了后院,刚要蹲下,张灵甫对着她的背影开了两枪。 随着两道枪声炸响,吴海兰扑倒在血泊之中。她可能在死前的最后一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遭到枪击。 他也没想遮掩,这桩杀妻案很快传遍了整个国民党上层,闻者无不为之感到震惊。妇女群体群情激愤,还上报到宋美龄那里,宋美龄也十分愤怒,要求老蒋一定要严惩张灵甫。 老蒋了解事情经过后也很重视,立即传令将张灵甫押到南京。然而,这个“押”就很有水分:既没有拿绳子把人绑起来,身边也没有个负责押送的人。 同样的,张灵甫被关押期间,人身自由几乎没收到任何限制,想看书就看书,想吃啥吃啥,甚至能自由出入。就这样被关了一年多,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张灵甫才随着被“特赦”的国军罪犯一同出狱,奔赴抗日战场。 另一方面,张灵甫对自己杀妻行为的辩解中有一个令他无法忽视的论据——张灵甫说,吴海兰有可能是我党派去的间谍。 他说,有一次他正在家中办公,中途遇到点事就暂时离开了书房。回来后,他就发现桌上的文件堆中少了两份文件。当时在家里的,就只有他自己和夫人吴海兰。 吴海兰留在这个世界上的遗产,只有张芳云这个女儿。张芳云是1934年生人,母亲被父亲枪杀那天,她才不到一岁。 最后,也许是看这孩子可怜,也许是想起了吴海兰跟在张灵甫身边的结局而有些感慨,她收养了张芳云,决定亲手将她抚养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