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业内热议的无非就是“找出路”。在笔者看来,所谓“出路”,顾名思义,首先要“走出去”——去大城市,观摩优秀的门店,参加优质的行业会议,与业内大咖交流学习,拓展新思路,了解之前没接触过的。 在这个“走出去”过程中,我看到了大家高涨的情绪,听到了大家绞尽脑汁想到的方法和对现状的改善措施: 种种经历也引发了我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优秀的门店会越来越优秀?为什么有些门店却只能在转让和关门之间打转?答案有很多,套用一句老话,大概就是:优秀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于是,当我看到有人改行后一帆风顺,甚至换房换车时,也曾尝试跨行投资,幻想着换个行业一夜暴富。 奈何,隔行如隔山,就像从前很多人跟我说的“人永远挣不到认知之外的钱”。事实证明,在未知领域我失败的概率更高。 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够聪明,情商也不够高,更没有所谓的背景或是人脉,连学历也不那么拿得出手。因此对我来说,一夜暴富的概率,就像买彩票中奖一样,几乎就是奢望。 认清现实后,我便删掉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老本行,继续在熟知的领域深耕,寻找生存之道。 一周前,我做了大量功课,熬了三个深夜,整理、归纳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改善措施,试图用现下流行的网络直播与同行们交流沟通。怀着这样的初衷,我通过网络和经销商朋友约到了几十家修理厂。然而临到开播,多数人却没有如约前来,彼时我心中五味杂陈。 此前沟通时已明确说明,没有任何费用,更没有“卖货”之类的营销,甚至也不要任何礼物……不知道是不是给出的条件太过“优厚”,反倒让人觉得没有太多可学习的的价值。 如今汽服门店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优秀的老板在不断地尝试改变现状,大量投入在游学,了解先进模式试点上积极程度让我自惭形秽;另一些门店的老板呢?坐以待毙?我行我素?只看眼前? 笔者不才,从自身角度出发,试着总结几条门店特点,这些想法或许明天就会被优化、淘汰。邀各位同行勉强一看,恳请给予或认同、或批驳的看法。 1、自身基本功不扎实,缺乏运营能力,却总认为那些都是“无用之功”,认为只要技术好,其他的都不成问题。 看过我文章的读者们一定知道,笔者是非常拥护行业技术派的,并且也一直呼吁大家,不要让我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耗费时间精力、金钱所学的技术,变得不如普通苦力有价值。 诚然,技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仅凭技术把企业经营好,就能在这个大部分人都感到困难的时期安然无恙。 有个小兄弟在某大众4S店做机修,他酷爱钻研,他把很多修理厂发家的ea888都研究透了,没到闭着眼把发动机大修的程度,但也算炉火纯青了。 2018年他从4S店离职,拿出几年积蓄,加上朋友们的支持,在本地开了一家三间门头的大众奥迪专修门店。 直到一年多后,他的一个中工给我打电话要过来跟着我干,说他的店关门了,他又回到原来的公司继续当修理工了。从这位中工口中我们才得知,他换人如此频繁的原因不仅是身体的疲惫,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脾气特别糟糕。 在我看来,他的失败主要在于缺乏运营能力。自己不善于做服务,大可以招一个专业的服务人员去做。技术好,专注于修车不就行了? 2、自身缺乏经营思路,也不愿意听取他人建议,更不愿学习他人的经营方法,甚至不接受新的经营理念,仍然按照过时的理念去经营。 此处“学习能力”是加引号的——今天别人“9.9元洗车”,他学;明天别人99元全合成保养,他学;后天别人“卖小卡”,他还学。 殊不知,就像别人9.9元洗车是为了引流,且转化能力强,于是成功了;但他只学到了9.9元洗车,没学到转化,结果只能是亏欠。 被一些无良供货商洗脑,相信“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论调,觉得这样自己就会“剩者为王”——却从未想过这样一来,会对自家生意产生什么影响。 如今大部分没利润的项目都是被这些“行业搅x棍”做臭的。他们的理念就是:市场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不好你们也别想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曾经看到一个小网站的统计:汽修厂老板的平均学历不超过高一。统计的可信性我们无从判断,但我所认识的汽修厂老板里,本科生就2个…… 这种现状会让一些老板发自内心地自卑,导致他们不愿意过多展现自己的能力,致使错失很多良机和风口。 每一个做得好的企业,都会极力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如果错立了核心竞争力,那就失去了未来,会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加油吧我的战友们!我在此极力呼吁大家“不要内卷、不要恶性竞争”。我们已经有资本群狼环伺了,就不要再“窝里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