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某天朋友圈被一篇《在朋友圈分享播客的人,啧》刷屏,且每个字都挠在了我的痒痒肉上,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原则,遂拍脑门决定也写一篇做书人,也就是编辑版。 得到的答案有两种:一种说,当然是刘松和他的编辑们。一种说,戴着厚厚眼镜、缓缓从高高的稿件山后探出脑袋的人。 如果说得再不留情点,是一群高度近视、眼神木讷、不善言辞、高级社恐的人。他们每天埋首故纸堆,穿梭在断简残编中,这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让人觉得,做书人的生活中一定没有互联网。 而且还很抠,反正每次和大厂的朋友吃饭从来不敢说自己请客,尽管听他们张口闭口PR、+1、底层逻辑耳朵都要磨出茧子,还是没记住各自究竟是什么意思。 做书人很宅,北京的秋天来了、故宫下雪了、外面双彩虹了都不会挪动分毫,打开手机,一切精彩尽收眼底。 他们通常活跃在北京和上海(还有一个广西师大),但好多人上班的地方不是出版社,叫什么来着,想不起来了,反正名儿不叫理想国。也不是后浪。 总而言之,就是一群很宅、老实巴交且朴素的、公司名字很绕的,京沪女人。要说土得掉渣、与潮一点也不沾边也可以。要说也有男编辑也不是不行。 真正的做书人,完美主义者,不论出生年月一顺儿的处女座,必定会对上述各条逐一批驳,而且会在第06条后加上一句: 而且,人家叫图书工作室——来,follow me,工作室,工作室,对喽,工作室。出书的并不只有出版社,工作室也是品牌的一种!而且想国之外的好品牌,也有很多呢老师! 对他们来说,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厉害的杀手锏。既能最贴切地表达内心的无限敬仰与崇拜,必要时也能阴阳怪气不留痕迹。 他们人均2-3种日历(豆瓣日/周历、单向历必备),3-4个帆布袋,4-5个笔记本(读库Notebook必备)。 电脑浏览器收藏夹必备网址:上述的网页版,外加国家图书馆,学术搜索引擎,美亚,Goodreads。 如果朋友也是做书人,每次见面交换新书已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盛大仪式。想象一下蒙古人互相赠哈达的画面。 给闺蜜的微信消息、朋友圈状态,博物馆的解说展板,淘宝的页面用词,等等等等,一切皆可挑错,包括且不仅限于标点符号和的地得、句式杂糅、成分赘余、谦敬词混用。 身先士卒,所有社交账号全部“下海”,清一色变推书平台,如果需要,还会厚着老脸上直播。还得拉着自己的好朋友。 理想的状况是,把kol变成朋友,把朋友变成kol。如果做书人自己情智双高嘴皮子又快又掌握了流量密码,kol的梯队还能增加一块砖瓦。 每周二三守在屏幕前看脱口秀,文本好的反复循环播放并分析节奏、气口与call back,不放过任何一个推荐书时能用得上的细微热点。 通勤时,做饭时,收拾屋子时,手机里要放知识专栏,或者播客,了解最近大热的书都找了哪些推广渠道,掌握最新潮水风向。 他们在书桌的最左侧、床头桌最里侧,甚至笔记本电脑下边、脚边,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书堆,亦即书架的平替。还有才买回来、只打开了纸箱子还构不成书堆形成条件的。 做书人不管书好书坏,拆塑封后第一个动作必是,翻到版权页或书封后勒口,看看策划编辑自己认不认识,并默默记住或暗自吐槽设计师的名字。 做书人读社科书时,会格外留意括号和注释中的资料出处,随时豆瓣搜索大陆有无引进,Goodreads查读者评分,上班后第一时间打开outlook,问版权。 大多做书人的豆瓣账号,只给与自己有关的书籍打分,要么被迫营业为自家人当啦啦队,要么是朋友情难却,书都收到了,还不得捧个场嘛。 非以上两种情况,即便书再喜欢也要藏着掖着,否则,好书嘛,评价过于激动,给对家增加“读过”,评价过于端着,编辑难过好书关。 捂住耳朵,戴上降噪耳机,嘴巴以一种有规律的节奏一张一合,口中念念有词。这是做书人正在看稿时的状态。 明明左支右绌、书稿都看不过来了,年度五花八门的表格还往脸上怼,这种时候,他们往往一边疯狂敲击键盘,一边忍着屏幕右下角微信、QQ图标的频闪跳动,脑海中举着大卫·格雷伯的书高喊Bullshit Jobs。 前一秒还在因首印量与同事吵得面红耳赤,头发上指,下一秒抄起手机,一个娴熟的声带勒紧,舌头上抬:“喂,老师,嗨,没事,您说您说”——在作者译者前辈面前,一个大气也不敢出。 就更别提618和双11了,还有世界读书日。——可是诸位,那是个啥呀,读书界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读者别说不知道,即便知道也只是个“打折,还是骨折”的代名词。 别人双十一囤货,做书人双十一囤书。他们手握着大促迭加券发放的一线信息,毕竟渠道的对接就是做书人的同事,说不定还是邻桌好闺蜜,所以一边痛斥着打折不要太狠,一边薅他社羊毛。 做书人嘴上骂着大冰,头上供着想国M译丛、汗青堂和甲骨文的砖头,手指却在追星、嗑cp,全程姨母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每周一中午和晚上,界面、豆瓣荐书周榜交替刷屏;月初、月中、月末,分别是探照灯、中华读书报、新浪月榜,更有以深圳十大好书为首的各大媒体年度榜单……每个榜,都是一声鞭炮。如果朋友圈含编量足够高,每一个放榜的日子,都会让人误以为又过年了。 毫不夸张地说,那些榜单的阅读量,98%都是做书人贡献的;剩下的2%,是做书人的朋友,手滑不小心点进链接的朋友。 如果获奖者听都没听过,面面相觑之后开始互酸,指摘这几年诺奖越来越偏,早就看不惯的同行则开始批评国内图书市场严重同质化,早已丧失实验性和前瞻性。 他们共同的白月光是去九久读书人蹭一蹭天才女友,到想国摸一摸M译丛,如果人民文学够得着,那么再去一次朝内大街166号,对了,哈利·波特啥时候也能出同款咖啡? 没有去过按摩医院的编辑不是好编辑。那些没去过的,不是身体太刚,就是从业年限不够长。别急,好日子还在后头。 多谢这三家媒体,给做书人提供了宝贵的露面平台,营造出出版业热火朝天、每本书都卖了10万+的氛围。 如果结尾必须要升华,那他们就是吵架、直播样样在行,申辩、讨论条条在理,最什么都不图、只要对书好就一切都好的一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