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但是在基层一些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和奋发作为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出现了减弱的苗头,给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隐患。 当前基层干部压力较重,压力主要是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任务繁重的压力,这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问题。每个基层领导都负责十几项任务且都与上级领导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压力层层传导,向下层层压实责任,原本是落实工作的必要之举变异为压力“甩锅”,督查检查“甩锅”,转发文件“甩锅”,分配任务也“甩锅”,“锅锅”砸向基层。基层党员干部承担了较重的工作压力,其中一些干部甚至产生了“畏惧作为”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是问责追责的压力。工作中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是应该的,但不少地方出现的问责滥用现象,成为基层干部的心病。 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现在的问责状态是“下面一颗钉,上面千把锤。随时可能挨一锤,就是不知谁先锤”。让有的干部滋生了“怕担责、怕追责”的情绪和压力。并且来问责、督查、督导的人比抓落实的人还多,以扶贫为例,不同部门要求的材料侧重点不同,考核指标排列顺序不同,他们大量的时间用于给不同的部门准备不同的材料,结果工作没有落实,反而落空了,出现忙者愈忙,闲者愈闲的现象。 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等方面推进改革,鼓励基层干部“大胆创新、勇于作为”的制度机制,保证基层干部既能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又能积极能动、奋发作为。在扎紧权力监督的制度笼子的同时要大力激发改革活力、拓展创新空间,推进监督执纪机制与容错纠错机制的制度协同,增进制度绩效的互动互强,是改善基层治理亟待推进的紧迫需求。“负向激励”与“正向激励”的协同合力,才能更好激发基层干部勇担责任、创新改革。第四干部培养选拨的制度机制相协调、相配套,这将是保持基层干部队伍优良稳定的制度基础。 为了更快地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能动性,让基层干部有作为敢担当。就亟需在加强基层监督执纪的同时,更为坚决地推进基层激励创新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干部培养机制基层现代治理体系,从而推动基层治理的法治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