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沐河北岸,沉寂三年的商办建筑群正迎来新生,一场从“德国城”到“大学城”的空间革命悄然启动。 8月8日晚间,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则招标公告引发广泛关注。《横琴德智广场改造工程设计招标公告》显示,这座与“澳门新街坊”隔街相望、沉寂近三年的商办综合体将迎来历史性转型——改造为横琴国际大学城过渡校区,以满足澳门高校在扩建过渡期的迫切教学需求。 据悉,项目资金全部来源于国有投资,计划于8月29日正式开标。这标志着澳琴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横琴德智广场位于天沐河北岸,与澳门新街坊斜对面,距横琴口岸仅3公里。项目总占地约6.0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4.34万平方米,其前身“横琴德国城”曾规划为融合欧式风格的商业地标。 项目命运多舛。2019年,其酒店式办公产品开盘销售,却因市场变化自2022年陷入全面滞销,停工近三年。如今,这座拥有13幢单体建筑的综合体终于迎来重生契机。 根据招标公告,本次改造区域面积约4.9万平方米,涉及13幢建筑的全面功能转型,总改造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改造范围包括1幢高层教学办公综合楼、1幢高层公寓楼、1幢多层酒店及10幢低层教学辅助用房。 项目东侧约7.6万平方米的规划文化设施用地将同步联动开发,向东连接横琴生态泽园,形成贯穿教学区与生态区的休闲廊道。 改造方案对空间功能进行了系统性规划,形成三大核心功能系统。教学服务系统以近3.2万平方米的面积承载核心教学教研功能,成为校区的学术中枢。 生活配套系统则利用超过1.52万平方米空间打造师生生活社区,解决住宿餐饮等日常需求。学术交流支持系统通过同等面积的产学研用房,构建学术创新与产业对接的融合平台。 近4000平方米的公共连接空间涵盖骑楼、架空层、地下室大堂及风雨连廊,构建起立体化的校园交通网络。 设计任务书要求,改造需延续原有欧式建筑基因,统一立面色彩肌理,通过学术符号植入强化校园气质。项目需满足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实现教学、科研、生活场景的自由切换。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对天沐河生态资源的整合——通过河道边坡景观改造,打造“亲水型”学术社区,使自然生态与学术生态相互交融。 横琴德智广场改造项目背后,是澳门高等教育长期面临的空间困局。澳门陆地面积仅33.3平方公里,却承载着十余所高校的发展需求。土地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学科升级与学术扩容的核心瓶颈。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2025年财政年度施政报告》明确宣布,将投资近200亿元建设澳琴国际教育城,这一宏大规划正分阶段推进。 其中,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作为首期项目,已于2024年12月9日奠基开工。此外,教育部已批准澳门理工大学和澳门旅游大学在横琴设立校区,目前均已完成选址工作。横琴德智广场改造项目则是澳琴国际教育城建设棋局中承前启后的关键落子。 德智广场改造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型,更肩负制度创新的使命。项目将依托“校区+产业园”联动模式,推动澳门高校中医药、微电子等优势学科与横琴产业资源深度融合。 更突破性的创新在于教育制度层面。公告明确,改造后校区将利用横琴分线管理政策优势,探索“双学籍、双学位”培养模式。 这一制度设计旨在吸引大湾区及国际学子共享澳门国际化教育资源,同时推动澳门学子深入参与内地科研项目,形成融合共生的学术共同体。 短期实现澳门高校教学科研无缝过渡;中期形成粤澳教育合作标准体系;长期则助力澳门成为区域教育枢纽,横琴正成长为“澳门所长、国家所需”的重要承载地。 横琴国际大学城过渡校区的建设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横琴教育版图扩张的重要一环。就在上月,横琴首都师范大学子期实验中学新校区正式竣工验收,将于今年秋季投入使用。 同时,金融岛片区小学主体工程预计2025年底建成,规划30个班级,将为金融岛新增1350个学位。国际居住区初中项目也已完成软基处理工程招标,即将启动建设。 横琴在教育创新领域已创造多个全国第一:首创“公办民管”模式,建立全国第一所澳人子弟学校。如今的“商办改大学”举措,再次彰显横琴作为改革先行示范区的创新基因。 2014年,澳门大学(简称“澳大”)师生从占地仅0.05平方公里的氹仔校区迁入横琴校园,澳大面积扩大至1.09平方公里,相当于澳门面积的三十分之一,不再是“有校无园”的“社区大学”。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澳门特区对澳大横琴校园实施管辖。 澳大校长宋永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迁入横琴校园10年来,学校实现快速发展。澳大今年已启动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新校区,该校区预计于2028年投入运作。 现在,澳大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规模1.35万人,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排名第245位。宋永华说,澳大10年来的快速发展是“一国两制”巨大优越性的最佳例证之一。 他特别提到,与其他境外高校在内地办学模式不同,澳大深合区校区和现有校区将实行一体化管理,这是“一国两制”赋予澳大的独特优势。深合区校区建成后,澳大学生将超过2.5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德智广场的蜕变作为琴澳融合的又一生动切片。当澳门学子漫步于天沐河畔的欧式学院,当国际学生通过“双学位”项目同时获得澳门与内地认证,当高校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横琴产业园的生产力——这片6.5万平方米的空间,正成为撬动澳门多元转型的战略支点。 横琴口岸三公里外,一座没有围墙的国际大学城正在珠江口西岸悄然生长。它的意义远不止于过渡——这里将承载澳门高校的扩容梦想,更将见证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的基因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