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潜江资讯网 - 潜江在线,潜江教育、信息、新闻、租房、人才、二手房、咨询网

热门关键词:

最早芭蕾舞出现于网友会有什么评论?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2-19

  在2月14日的深圳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深圳实现GDP3.24万亿元,增长3.3%。并明确2023年的发展目标:2023年实现GDP增长6%。全年完成工业投资超2000亿元、增长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万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力争迈上1万亿元新台阶。

  2月14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22年的工作,对2023年的工作作了安排。2023年,深圳明确提出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发展要求。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24万亿元,增长3.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约9000亿元,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08亿元,增长2.2%,进出口总额3.7万亿元、增长3.7%,其中出口增长13.9%,总量连续30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报告明确2023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2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新增就业18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2022年,深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上工业总产值4.55万亿元,增长7.0%,规上工业增加值1.04万亿元,增长4.8%。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1%,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3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52万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6.3%。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九大类民生支出3420亿元,增长7.0%,新增就业18.2万人,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6万个。新增三甲医院7家,累计32家。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4.2万套(间),供应分配12万套(间)。

  2022年,深圳惠企助企力度持续加大,实施助企纾困“30条”等组合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1596亿元。完善重点投资项目指挥调度机制,加快687个重大项目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20个重点片区建设。推进国家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基础设施投资超2000亿元。消费市场有序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其中汽车、通讯器材销售额分别增长13.5%、40.3%,网络零售额增长20.9%。

  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5家、累计442家,居全国城市第三。新增独角兽企业13家。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2家。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0家,新增市场主体52万户、累计394万户,居全国城市第一。

  2022年,深圳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组建基础教育集团23个,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82所,建成龙岗、坪山、光明3个高中园。开工建设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医疗卫生事业加快进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新引进高层次医学团队40个,建成龙华区综合医院等项目,新增床位1920张。开工建设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等10个项目。新增社康机构54家。

  住房供应保障力度加大,供应居住用地3.7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504万平方米,完成458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街道长者服务中心25个,新增托位7000个。普通门诊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完成100公里老旧燃气管道改造,福田、罗湖、盐田、南山实现瓶改管“清瓶”目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认为,深圳2022年GDP增长3.3%,保持良好的状态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动力强,以及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增长快。深圳明确2023年GDP增长6%。“深圳经济体量大,2023年保持高增长有压力。”在刘国宏看来,一是和北京上海广州等相比,市域空间狭小,很难实现外延扩张模式。二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制造、信息服务业等展现好的业绩,深圳还需要涌现持续不断的创新项目,成为新的增长极、带动点,但创新需要时间、周期。

  “这既是约束条件也是可为的点,需要深圳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精挑细选,尊重市场规律,要有硬的科技项目。”刘国宏提到,因为高新技术制造业爆发力强,比如比亚迪经过漫长的转型带来更多惊喜。高增值服务业规模效应大,信息服务业也可以向全球全国发展,占用空间不多产生价值大。

  知名财经评论员刘晓博认为,“有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同时不断冒尖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腰部企业以及不断诞生的小微企业都将是深圳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2023年,全国都将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力。刘国宏建议,深圳“20+8”的产业集聚目标方向完整清晰,更重要的是真正形成产业集群,具备竞争力。实际上全球也在观察深圳,给市场以信心。政府要多服务少干预,支持市场在各种可能性中创新试错,深圳也正是长期以来支持市场主体不断创新试错,才创造奇迹。

  2023年深圳要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刘晓博认为在扛住压力的同时,要全面发力包括投资、消费、制造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多行业。深圳经济增长的更大增量主要还是依托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方面,其认为深圳还将围绕着新能源车发展及人工智能产业崛起两方面着手;现代服务业方面,其认为在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物流服务,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服务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刘祥认为,作为超大型城市,深圳一直强调制造业发展,从“九五”期间至今都强调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在GDP占比中,深圳制造业占比达35%以上,深圳通过土地出让支持制造业发展,支持实体经济。深圳制造业发展具有前瞻性,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圳“20+8”产业集聚为未来制造业发展提前谋篇布局。深圳长期通过人才、土地、要素资源供给支持制造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也在加大对制造业投资项目带动,通过全球招商大会,以及产业园区的布局,加大对土地供给等,以投资带动制造业发展。

  刘祥认为,深圳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未来深圳的制造业需要继续担当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地位,需要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与全球创新企业进行合作,布局全球创新市场,特别在新兴市场领域要抢占市场份额,实现深圳制造业产品“卖全球”“买全球”布局。深圳还提出“工业上楼”,为制造业提供空间保障,在有限空间基础上使工业向上发展。

  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市场也在2023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肖盛认为,深圳住房政策非常清晰,主要是保障性住房、市场化住房两大方向,定位功能不同。深圳通过公共住房改善中低收入人群及新青年人的住房需求。另一个是市场化的改善型要求,二者相得益彰。这其实是从香港模式向新加坡模式转变。这两个方面对深圳发展房地产市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都有帮助。

  政府工作报告对2023年的工作作了安排。2023年,深圳明确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为此,深圳将实施产业质量提升行动、产业平台提效行动、产业项目提速行动、市场信心提振行动、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等五大行动。一是瞄准高端前端顶端,实施产业质量提升行动。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突出制造业当家,全年完成工业投资超2000亿元、增长20%以上,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万亿元。

  二是突出集聚集群集约,实施产业平台提效行动。高水平打造宝安燕罗、龙岗宝龙、龙华九龙山、坪山高新南、光明凤凰、深汕智造城等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推进“工业上楼”,新增2000万平方米低成本、优质、定制化厂房空间。

  三是注重高质高效高新,实施产业项目提速行动。建成投产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等项目,推动中芯国际12英寸生产线个以上三十亿元级重大工业项目。

  四是聚焦稳企援企利企,实施市场信心提振行动。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万户以上,新增普惠小微贷款2000亿元、制造业贷款1500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2000亿元。

  五是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推出营商环境6.0版改革措施,推动城中村水电气网违规加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报告指出2023年坚持扩大内需,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明确提出扩大高质量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力争迈上1万亿元新台阶。适度超前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投资2300亿元。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加快推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行业复苏,建设罗湖全域、福田中心、后海-深圳湾、前海湾、大空港等世界级商圈,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1000家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0%。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世界级临空经济带,机场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以上。

  加快建设与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金融中心。打造创新资本形成中心,支持深交所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推进福田香蜜湖、南山深圳湾、前海桂湾等风投创投集聚区等建设。

  报告提出,2023年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积极作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建设世界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快皇岗口岸重建,推进罗湖口岸片区升级改造,推动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规划建设。

  深化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推出更多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以及建设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面推进前海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进“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等项目建设。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引进重点企业研发中心20家。

  促进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建设贸易强市,天然气贸易额力争达500亿元;新能源汽车出口30万辆,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4.0%。

  报告提出,2023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建设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华医院等项目,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等医院,全年新增床位3200张。

  健全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供应居住用地3.3平方公里,新开工住房面积1300万平方米。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400亿元以上。

  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新开工建设60个项目,建设筹集16万套(间)。完成100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要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缓解住房困难,让年轻人更有盼头、更加安居乐业。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服务,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

  报告提出,深圳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0万个,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新组建25个公办中小学集团,打造10所以上国内一流特色高中。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圳还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推动鹏城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产出更多引领性成果。深圳将对标世界一流建设全新机制深圳医学院科学院,并与深圳湾实验室等一体化融合发展。苦练“深圳原创”内功,勇攀“硬核科技”高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