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一键按倒了后排座椅,挪着比铅球还重的身子,整个人像一条注水的五花肉一样躺了下去。还没来得及把手机切换到勿打扰模式,他就已经在购物中心的地下停车场里昏睡过去。 在有全时空调的新款特斯拉Model Y里补觉,是张磊在每个工作日下午5点半的日常,因为再过一阵子,他的第四份工作就要开始了,而如果要等到这份工下班,那得等到凌晨2点。 在朋友圈里,张磊是国内亲友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悉尼金融精英”、“明明可以啃老但偏要靠实力”的完美存在,但事实上,他除了在一家小型证券公司担任业务员以外,还有四份兼职。 按照澳洲劳工法规定,每周工作38小时以上,就符合全职员工(full time worker)的定义。而张磊扒了扒手指一算,自己每周的工作时间轻松超过80小时。这么算下来,他一个月的工时已经远超国内的996。 其实张磊并不是特例。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数据,如今有超过96万人同时身兼多份工作,创下历史新高,约占就业人口的6.5%。年轻人和移民群体是其中的主力军。 与此同时,西方青年人酷爱的Reddit上,一个叫 Overemployed(打工狗) 的论坛已经聚集了超过50万成员。他们交流的不是如何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而是如何同时隐藏三份甚至五份工作。口号是:“Work multiple jobs, reach financial freedom”(多份工作,实现财务自由)。 这一论坛中的成员都信奉这样一句话:“We need more than F you money, we need F you jobs”(大致意为:只要攒够了本钱,哪天老子不相干就直接摔耙子走人)。 而这种主动变身成“人前上班族,人后跨界八爪鱼”的模式,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越来越常见的生存策略。 除非你真的牛X,混成大公司高管,不然光靠一份工作在澳洲是活不下去的,你们别笑……你自己算一下,每个月的房贷、车贷、孩子学费、吃喝拉撒,最多就是刚刚够,我可不想当月光。 张磊告诉《澳洲财经见闻》记者,自己的每一天都属于“连轴转”。他指着挡风玻璃右下角的标志说,每天早上5~8点跑Uber或者DiDi,目标是早高峰通勤的或者去机场的。 然后是到公司做主业,由于自己并不属于核心岗位,所以在公司期间可以抽空做一些翻译(驾照、中国房产证、存款证明等)和不定期接到的平面设计“私活”。而最后一个工作,是在下班后到悉尼北区的超市里码货。 “全部算下来一年大概税前20多个W,税后差不多15个W左右……很多国内的朋友不理解,我之前在小红书上发过贴,他们都说一年70多万人民币的收入,怎么还哭穷。” 事实上,近年来,澳大利亚的生活成本持续攀升,显着增加了澳洲家庭的经济负担——住房与租赁市场的紧张局面尤为突出,成为影响家庭财务稳定的核心因素。 Domain数据显示,截止7月末,悉尼的中位数房价已经突破170万澳元,就连房源充足的墨尔本也即将跨入百万门槛。 根据多项市场报告,自2020年以来,两大城市的房价累计涨幅超过30%,远高于同期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长期趋势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购房所需的工作年限已经从约3.4年增加到全澳平均超过8年,而在悉尼,这一数字甚至接近13年。 比如,南澳首府的阿德莱德自2020年以来,租金上涨超过50%,悉尼和布里斯班的涨幅也达到30%以上。同时,全国租赁空置率长期维持在1.5%以下,远低于被认为“健康”的3%水平。 在小红书上,许多与澳洲生活相关的话题都三句离不开钱。比如每天都有人喜提保时捷、乔迁泳池大别墅、乘坐头等舱度假的照片,而这些帖子下方 “年收入至少50万澳元”的跟帖大有人在。 无论是商业行为还是单纯炫富,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让许多人在下意识里自动拼凑“体面华人”的生活场景,成为了推动力之一。 其次是房产焦虑和财富传承。在澳洲华人圈,房子几乎就是财富和身份的代名词。“我不是在打工,我是在给未来的贷款打首付”,这句话几乎成为了共识。 为子女攒下一套房的首付,已经是澳洲华人圈里“合格父母”的最低标准。而房价的不断上涨,以及人工智能浪潮导致的就业市场大洗牌,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恐慌。 许多移民既想延续“勤劳致富” 的华人传统,又羡慕澳洲人追求 “Work-life balance” 。结果就是嘴上说 “澳洲人太闲了” ,转头自己却在凌晨两点改PPT。 这种心理机制,其实和参考文章里提到的移民“文化抱怨”如出一辙:一边批判,一边享受;一边向往,一边否定。 莫纳什大学的健康经济学者Nicole Black指出,长时间、多工工作往往导致健康问题——失眠、肥胖、焦虑,甚至心血管疾病。“所谓的财务自由,往往是以身体的不自由为代价。”她调侃道,“很多人赚来的钱,最后都交给了医院。” 另外,许多企业的劳务合同里其实都有条款,规定员工不得从事其他工作。虽然真正被起诉的案列并不多,但并不代表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斜杠青年们不会面临法律纠纷。 在我们结束采访之后,张磊告诉我们在超市码货时扭伤了腰,医生建议未来一个月内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但是张磊乐观地告诉我们:“等过两年Level 4自动驾驶普及了,车自己出去赚钱了,我也就能睡个饱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