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这个引擎的“点火系”。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重要论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抓”要求为转变科技创新管理格局和提高现代管理能力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将科技管理的定位由“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调整为“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抓政策”替换为“抓改革”,而且“抓改革”的顺位排在“抓战略”之后“抓规划”之前,彰显出“规划政策”要服务“战略”、服务“改革”的总体思路,“抓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这个引擎的“点火系”。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重要论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第一是总揽全局“抓战略”。“抓战略”就是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战略”要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以“四个面向”的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关键性领域,前瞻部署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 第二是系统思维“抓改革”。“抓改革”就是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在2014年至2021年的历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都作出重要论述和专门部署。“抓改革”要坚持战略导向,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抓好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抓改革”要运用系统思维,“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抓改革”要有决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抓改革”要刀刃向内,“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 第三是目标导向“抓规划”。“抓规划”就是要用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全面把握世界科技强国的总目标,按照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要求,制定总目标的实现步骤与重大措施,将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紧密结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2035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部署了4个方面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规划政策突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构建,突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大项目的系统部署,描绘出构建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路线图。 第四是人才驱动“抓服务”。“抓服务”就是要扭转管钱、管物、管项目的习惯思维,强化服务科技创新的意识,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清障搭台。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因此,“抓服务”的关键是抓好创新人才的服务工作,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目标是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面向现代化建设全局,把科技创新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科技工作提出新定位新目标新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以“新四抓”来谋划部署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工作。“新四抓”是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改革体系、规划体系、服务体系的总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